浪漫標致“消亡史”
關于標致在華的成功失敗,尚未蓋棺定論,但我們必須承認,在這個世界上有些病壓根治不好。
1928年,距離第一世界大戰(zhàn)結束剛剛10年。法國人沒有忘記過去傷痛,勵精圖治未雨綢繆,開始在法蘭西東北處修建起一道固若金湯的軍事防線,以御隔壁那個總是不安分的鄰居。世事難料,誰曾想造價昂貴的馬奇諾防線還沒有正面應敵法國人便亮起了咯吱窩,落得個貽笑大方的結局。
后來,造價昂貴、設計超前,集各種褒義詞于一身的馬奇諾防線也被形容為看似牛氣哄哄,實則毫無作用的東西。法國人所癡迷的羅曼蒂克如果延伸為貶義詞,大體也就是表達這個意思了吧。
當那個象征著浪漫、藝術、時尚氣息的汽車品牌來到競爭如此激烈的中國市場,就像當年那道固若金湯的防線,瞬間失去了方向,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還沒有投降。
標致那些年
改革開放初期,大眾汽車集團率先在1984年進入中國,在上海成立了上海大眾汽車,成為第一個進入中國的合資汽車品牌,第一輛生產(chǎn)的汽車就是桑塔納。到現(xiàn)在,外界在談論大眾和奧迪的成功時,往往用“先發(fā)優(yōu)勢”四個字便加以總結,大眾也毫不例外地成長為中國汽車消費市場的執(zhí)牛耳者。
值得注意的是,法國標致緊隨其后,1985年在廣州成立了廣州標致。一年相隔,如今已是云泥之別,回看標致在中國的種種際遇不禁令人唏噓。
作為第二個在中國成立的合資汽車品牌,廣州標致也曾是風光無限,成為當時中國市場里的一代天驕。在上海大眾只有一款車普桑、北京JEEP就是一款6420的年代,廣州標致便有505SW8和505SX以及504三款車型,一齊發(fā)力。
法國人一時間在中國是賺得盆滿缽滿,面對這樣一個供求關系極度不平衡的市場里,他們要做的就是生產(chǎn)、銷售、高枕無憂。由于在戰(zhàn)略層面的偏差,廣州標致未能積極推進國產(chǎn)化,的確,進口零部件帶來高額利潤蒙住了法國人的雙眼,也傷害了中國人的內心。
于是,天平開始向大眾傾斜,德國人再一次地打敗了法國人。而最重要的挫敗或許還是因為“政策”,標致在華因時起勢也因時而衰。1992年,十四大報告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改革,為汽車消費市場開啟了一片更為廣闊的天地。
此時,也是兩岸推進“九二共識”的關鍵期,法國政府卻對外公布對臺大批量的軍售。為此,中國關閉法國駐廣州總領事館,同時撤銷了與法國在談的所有大型項目,不再與法國進行經(jīng)貿合作,廣州標致首當其沖。
從那以后,大眾一舉奠定了中國官車的形象,而標致沒有了官方支持,市場口碑也是大不如前,銷量表現(xiàn)一落千丈。1997年,廣州標致年銷量僅為900多輛,公司虧損高達29億元。也就是那年本田以1美元的象征價格購買了法國標致在中國的股份和債務,標致第一入華宣告失敗。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圖片新聞